张家口资讯网

霸气!张家口一地登上中国国家地理!绝美大片!

资讯网资讯 3797条 2020-09-07 10:20:56

摘要:张北登上中国国家地理!只因那一道隔绝南北的“大坝”...

当阴山山脉和燕山山脉握手时,时空凝固,一道隔绝南北的“大坝”,凭空而降。这是一道天然而成的地域界、气候界、风光界,也曾是农牧两种生活方式的分界。北边,风吹草低见牛羊;南边,农人辛苦耕田忙。于是绝世高坝,也如一道南北生死线,游牧强酋与中原霸主在此对峙、拼争。强者入主中原,弱者痛失天下。而张北,就成为一个农牧相融的美丽要地。


一轮春雨过后,张北刚刚播完种的大地上,现出奇异吉祥的双彩虹。外围跟随着虹而泛起的霓,朦朦胧胧,但在张北无比纯净的天空中,依然清晰可见。摄影/王宏旻


这是银装素裹的张北坝头南缘,向坝南瞭望,坝下显得一马平川,那一边已属中原地带。正是眼前这道高“坝”、长“坝”,隔开了农耕、游牧两个世界。它既是自然的分界线,也是兵家必争的烽火线。摄影/袁玉勤


在草原天路的东端,桦皮岭一带,绵延着壮观的秦汉长城遗迹,特征是烽燧带有巨大的围坞。摄影/李春欣


透过残缺的夯土宫墙望去,一幢巍峨壮丽的古代宫殿扑面而来。这是由元中都真实的遗迹,与经过考古论证的中心大殿复原图叠合而成,元中都曾经的辉煌与岁月沧桑融为一体。图上的中心大殿再现了元代宫殿建筑的风貌,它们主要描摹北宋汴京宫殿而建,在这一点上可称汉文化的追随者,明清以后,这类“工字殿”难得一见。供图/元中都博物馆


茫茫的夜色,笼罩着宫城西南角楼遗址,当年元武宗特别钟爱的角楼建筑早已倾颓不见,如今根据遗址地基形状,利用残存的青砖和角柱石,进行了加固性修复。在古代建筑礼制中,有“天子用三出阙”的记载,中都角楼即是这种古老的“三出阙”形式。摄影/耿艺


初夏太阳的余晖,洒落在一望无际的张北中都草原上,泛起层层金色的涟漪。远处的蒙古包里,与手抓肉的香气一起飘出的,还有牧民欢乐的歌声。几千年来,山戎、东胡、匈奴、鲜卑……无数彪悍骁勇的游牧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,兴衰更替。如今,当年的金戈铁马已经无迹可寻,所有的故事,化作张北抹不去的草原底色,留给人们细细品味。摄影/马晓龙


壮阔奇丽的四面牌楼,是张北县的标志性建筑之一。如今环绕相连的四面牌楼,原本分立于张北县城的四座旧城门内,是张北县城的一道独特风景。这四方修建于1958年的牌坊,一直矗立到九十年代末。因为当时张北县经济飞速发展,人流车流日益增多,为了避免交通隐患,遂被拆除,并以新的形式移建。新建的牌坊四面相连,被寓以“天地人和”的象征,寄托了人们对张北县的美好期冀。摄影/耿艺


身处海拔一千多米的张北坝上草原,棉花糖似的蘑菇云几乎触手可及。云朵下牛群慢悠悠地啃食着青草,无心理会牧人手中扬起的皮鞭。历史上,这里因为水肥、草美、少酷热,历来牲畜兴旺,牧业发达。据说汉代时,武帝攻打在此繁衍栖息的匈奴,每次动辄俘获牲畜数十万。这种畜牧业的繁荣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以后,才因为农田的逐步开垦而衰落。摄影/马晓龙


深秋时节,刚刚收割完的莜麦田层层叠叠,一片金黄。至迟在元代,张北地区已经开始种植莜麦。这种耐严寒、抗干旱、生长周期短的农作物,十分适应草原气候和游牧民族四处迁徙的生活习惯。历史上,张北莜麦种植面积,一度达到七十万亩,被称为“河北莜麦之乡”。摄影/李春欣


阡陌纵横的农田如今是张北坝上的独特风光。根据坝上降水相对偏少的特点,人们巧思发明了标准的园形种植地块灌溉。喷灌机就好似一根长长的指南针,工作时缓缓旋转,在圆形的范围内喷水灌溉,从空中俯瞰,好似一个个圆形表盘。摄影/李春欣

来源:中国国家地理


张家口资讯网提醒:【购房务必查验预售证!!】。凡注明“来源:"张家口资讯网”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,版权均属张家口资讯网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;文章中所有户型面积均为建筑面积;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

张家口资讯网

关注地产公众号
掌控楼市动态

张家口资讯网

扫码加楼盘客服
贴心购房指导

热门楼盘

更多>